诺奖评委马悦然:翻译是全球化的文学 |
10月23日晚,瑞典汉学家、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(GoranMalmqvist)携夫人陈文芬出现在复旦大学蔡冠深人文馆,与现场六百余名听众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艺术。 马悦然在讲座中提出了“翻译是全球化的文学”(Global literature is translation)的观点,认为好的翻译是促进文学作品全球化的最主要动力。 当前全球化发展趋势已从经济、社会向文学领域蔓延,但2004年至2007年对瑞典文学作品的数量分析显示,74%的作品来自英文作品,仅有不到1%的作品来自亚洲及非洲语言作品,英语作品的文化区位优势依然显著。 马悦然看来,中文与瑞典语在词音、抑扬结构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,将他喜欢的中文作品翻译成瑞典语,让瑞典朋友能够欣赏中国文学的魅力,是他翻译的主要动力。 一些文学评论家常认为马悦然是出色的文学评论家,但他表示自己是语言学家,也是翻译家,在文学评论方面并无造诣。他认为自己入选瑞典学院院士,主要也是因为他对文学翻译方面的贡献。 他强调,优秀的翻译家有两方面的责任:“他的作品首先应该对得起原文作者,其次也应对得起读者。翻译家不应该是一个创造者,而应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匠人,在翻译的过程中什么都不能加,也什么都不能删掉。” 提到自己翻译中文诗歌的经验时,马悦然表示,翻译时他会注意原文的形式和节奏,但翻译家也无法把中国传统的绝句和律诗翻译成完美的英文,原因在于外文并没有固定的音调变化,所以中国诗的平仄对比无法翻译;古汉语是单音节,每行的停顿有一定位置,这点在中外文字中有明显的区别;律诗中常有非常精美的对偶句,也无法译成外文。但他同时表示,宋元时期的词和散曲比较容易翻译,其长短句节奏明快,比较容易模仿。 讲座上,他以上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•特朗斯特罗姆的新作《巨大的谜语•记忆看见我》为例,介绍了他在翻译这部文学作品中的诸多心得体会。 马悦然认为,托马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瑞典诗人,他能够以简朴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向和寓意。他的诗句中,既能引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隐喻表达现代人的欢乐和焦虑,亦长于使用超现实主义的观点来安抚读者的心灵。 托马斯有深厚的钢琴造诣,其诗歌有很强的音乐性。讲座现场,马悦然用富有颤音的嗓音朗读了托马斯多首诗歌作品。 马悦然出生于1924年,师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,一生致力于汉学研究,曾将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边城》、《灵山》等多部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为瑞典文。他的研究著作多关于中国方言学、音韵学、诗律学与中国文学,尤其着重诗歌历史的发展。中文著作有《俳句一百首》、《另一种乡愁》等。 1985年,马悦然当选瑞典学院院士,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,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惟一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