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苏州”里的洋洋互助志愿翻译团 |
很早前有个统计是,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大路上,每50个人里就能碰到一名老外,再加上无数在外企工作、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海归,以及新苏州人的数量总和在一起。在2012年的春天里,苏州工业园区国际水岸社区里成立的多种语言互助志愿者翻译团,用自己的构想和力所能及的行动践行了现时代的义工精神,诠释了“开放、参与、互助、融合”的新邻里主义的温暖内涵。
国际水岸社区的互助志愿翻译团成立于2012年的阳春三月。翻译团的成员都是社区里三十来岁的年轻居民,有的在外企上班,有的以前留学海外,还有专业小语种导游,“大家都追求时尚洋气的东西,又都能说一口洋气的外语,索性给这个志愿者的翻译团取名,‘洋洋互助志愿翻译团’!”
说道大家是怎么聚到这个互助翻译团组织之下的,印尼语志愿者王伟说,“邻居介绍的,我从事印尼语的翻译工作,工作时间弹性大,听说咱们是去有这个需求之后,我就报名了。别人需要帮助,而我又能帮得上忙,何乐而不为呢?”
法语翻译志愿者胡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女儿的幼儿园就在居委会隔壁,接送女儿上下学的时候,跟居委会熟悉了,“我一直跟居委会说,如果哪里有需要我帮忙的,我都很愿意,所以居委会有翻译团这个想法之后,我们全家都很支持!”
“翻译团现有会英语、法语、印尼语、韩语的社区居民8名成员,人数孩子扩大中”,居委会工作人员李海茹介绍,“这不今天刚刚又有人电话来报名了!以前都说是三月雪雷锋一阵风,我们的雷锋就是社区左邻右里,如果说是风,那也是天天刮的风!”
有了个好的组织,如何找个理念把各个文化层次、生活背景的居民们团结到这个组织之下?国际水岸社区居委会主任陆荣荣说这是他们一直琢磨的问题。“我们又外籍居民,有新老苏州人,有传统文化,有洋文化,想来想去,我们觉得有一点古今中外都相通——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。”
居委会的这个想法受法语翻译志愿者胡芳的启示。胡芳2001年和先生一起留学法国,2010年住进国际水岸社区。
“古话说,人之初,性本善,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心,但这个‘心’需要年龄和阅历的锤炼。”胡芳夫妇刚到法国的时候各个方面都很艰难,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位非常和善的朋友Chantal,“我们申请学校有她帮忙,大学毕业只有她又帮我们修改、投递简历,过年过节带我们到她家,还带我们去看他们政府大选,反正只要是你开口,她能做到的,她都帮忙。”
胡芳说,Chantal不仅对他们夫妇很和善,她还经常带着朋友去养老机构,陪老人们活动、聊天。“Chantal在法国属于社会中上阶层,但是她加用水非常节约,家里垃圾全部实行分类丢弃,废弃的瓶子扔掉之前都洗干净了,防治污染环境。她还加入了一个欧盟保护树的组织,自费在欧洲各地为树木奔波。”
中国人讲究知恩图报,胡芳一直觉得欠Chantal很多。后来一位老师告诉胡芳:Chantal做这些原本就没有要求你们回报,她不是对你们一个个体好,她是对这个社会有责任心,以后你如果碰到需要你给予帮助的人,你也尽量去帮助别人,让这个社会良性发展,就够了!
老师的点解在日后的岁月里,被胡芳找到了我们传统文化里对应的信条——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。
“现在,我们参加互助翻译社团就觉得很自然。人不一定要成为富翁去帮助天下人,如果你的能力能帮助整个社区那就帮助整个社区,如果只能帮助对门,那帮助对门不也挺好的嘛!”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