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智雅翻译服务有限公司
友情链接 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小朋友,试着当回“小翻译”

我喜欢看本报《学中文》专版上小朋友写的作文,质朴真诚,情趣盎然。常常看着看着,禁不住会心一笑:嘿嘿,有意思!
 
  不可避免的,有时也看到一些小毛病,阅读的意识之流,好像碰到一块两块石头,有点儿阻隔,有点儿迟滞。这些“石头”,原来是小朋友用汉语写的作文中夹杂着英语,常常是人名、地名,不加翻译就直接夹在汉语中。
 
  比如这样一段文章:
 
  “我叫Arthur,今年17岁。我是英国人,我家在Bristol,但是我的学校在Malvern。学校很大,也很古老。”不过,这位同学在文末的署名就很规范:李龙王(Arthur Wakeley)于英国。
 
  这一段文章,应该叫做不规范的汉语作文。
 
  道理很简单。在一种语言体系中不能夹杂另一种语言体系。正如你用英语、法语、德语、西班牙语写作时不能时不时冒出汉语一样。英语写作,就用纯粹的英语;汉语写作,就用纯粹的汉语。
 
  这就需要小朋友用汉语写作时,学着当当“小翻译”。
 
  把别种语言翻译成汉语,通常用三种办法:
 
  第一种:音译。“coffee”译成“咖啡”;按照英语的发音,找发音相近的汉字拼成新词。
 
  第二种,意译。比如“telephone”译成“电话”,将外语词汇的含义按照汉语的造词规律造一个汉语新词。
 
  第三种,音译加意译。比如:“ballet”译成“芭蕾舞”,“芭蕾”是音译,“舞”便是意译。
 
  人名、地名,通常是用音译的。
 
  现在将上文引述的那位同学的文章改写翻译如下:
 
  “我叫亚瑟。今年17岁。我是英国人,我家在布里斯托尔,但是我的学校在马尔文。学校很大,也很古老。”瞧,这样一改,文章读起来就顺畅了。
 
  小朋友,试着当回小翻译吧。这是学汉语的必经之路,也是学习汉语的有效方法。
 
Copyright?2010智雅翻译       沪ICP备102147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