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大政方针“翻译”成群众语言 |
"二为"宗旨是,服务为人民;"二为"方向准,文化为社会。双百方针对,发扬百争鸣……”近日,伴着清脆的快板声,1.7万余字的十七届六中全会《决定》,被浓缩成了只有300字的“五字诀”,由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80多岁的王美兰、陈连书等几位居民有节奏地“唱”出来,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。 “每次我们"红岩邮递员宣讲队"快板一响,群众就会自发围拢来听,有时把我们围得气都透不过来。”社区党委书记冯克雄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。 这些“五字诀”,是小正街社区“红岩邮递员宣讲队”自己编创的。2007年宣讲队成立以来,16名有文学功底的党员和群众,在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、政策后,将其中精髓“翻译”成群众语言,到楼栋、车站等地宣讲。由于语言通俗,朗朗上口,群众很爱听,今年社区也由此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十大基层“理论宣讲先进集体”。 用群众语言宣讲政策 冯克雄是宣讲队创作主力之一。2004年,他到小正街社区任党委书记,在传达会议精神时发现,如果大段大段地照本宣科,群众兴趣不大;但如果把书面语“翻译”成群众语言,愿意听的人还是多。“毕竟,许多会议精神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。”与基层群众打了多年交道的冯克雄说。 从党的十七大开始,冯克雄和社区一些文学功底较好的居民如唐方祥、杨全中等开始了“创作”,大至党中央的政策,小至社区邻里相处原则,都囊括其中。“最根本的一条,就是要让群众念得通、听得懂。”70岁的天泽苑小区居民唐方祥说。 社区农民工张正海就告诉记者:“我一听"脱草鞋,穿皮鞋,五保障,同到位",就晓得市里针对"农转城"给的优惠挺大的。” 创作过程汲取群众智慧 “写作总有"卡壳"的时候,但如果请群众参谋参谋,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”冯克雄很感慨。在写《森林重庆》五字诀时,冯克雄总觉得“建设示范路,条条有大树”这句话不好,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句子。“要是改成"路路有大树"就好了。”来社区办事的嘉禾苑居民何运端建议。 “太好了!”冯克雄不禁击掌。《森林重庆》的最终版本,就是按何运端建议改的。 在创作团队里,有条不成文规定:编创出的作品,先要请社区居民小范围地“试听”。有听不懂的,作者要立马修改。84岁的杨全中,经常请群众“打磨”、挑刺;冯克雄也有一篇“五字诀”,改了十多遍,直到大家都一听即懂。 让大政方针及时家喻户晓 宣讲队的工作不仅停留在宣讲上,还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。 在石碾盘车站宣讲就业政策时,社区下岗工段正祥听了快板、对扶持政策有了些概念后又来咨询。宣讲队进一步为他详细解说了就业机会、创业优惠,并动员他参加创业培训班。段正祥在培训班里学到了皮鞋、皮衣维护保养技术,从练摊开始创业。两年来他已有了自己的小店,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,又雇请了4名下岗工。 “就文学角度来说,小正街社区宣讲队编创的水平不算高,但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学习、理解党和政府方针、政策的难度。”沙坪坝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需要将各项党的理论、方针、政策迅速传递给广大干部群众,小正街社区是很好的典范。目前,沙区准备在全区推广这种经验,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时家喻户晓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