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智雅翻译服务有限公司
友情链接 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他翻译了《共产党宣言》

 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历程中,敢为人先的湖南人灿若星河。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九十华诞之际,我们再度出发,寻访那些曾经为建党事业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湖湘英杰,探寻建党红色精神之源。寻访的首站,我们便来到了李梅羹的家乡——浏阳官渡镇。

寻访人物

  李梅羹(1901-1934),又名李兴炽,湖南浏阳人。参加过五四运动,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,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。最突出成就是,在中国较早翻译出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油印本。

    作为建党先行者,李梅羹因病过世较早,关于他的个人资料留下的并不多。通过查询相关史料,记者只能大略了解到他是浏阳人。在浏阳市党史办的帮助下,我们才弄清楚,李梅羹是浏阳市官渡镇人。通过官渡镇党委办负责人,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李梅羹的堂侄、今年41岁的李奇辉。

    “我听大爷爷说起过他,我那位叔叔啊,10多岁了还像个大姑娘家一样,很少出门,基本上都是躲在家里看书,有时候还绣花!”这是李奇辉对于堂叔李梅羹的惟一记忆。当然,连这点模糊的记忆他都还是从老人们嘴里听说来的。李奇辉告诉记者,李梅羹10多岁就离开了家乡,去世时只有33岁,家里关于他的文字或图片资料,基本没有了,关于他的一些故事,都是本族老人们在言谈中流传下来的……

    看书累了躲在家里打袜子底

    李奇辉,浏阳市官渡镇竹山村松江片人,现为竹山村村主任。见到记者,李奇辉搬出一本族谱,上面清楚地记载着:“兴炽,字梅羹,号赤心,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十月十六日子时生,公元一九三四年甲辰七月初二殁葬广西南宁东城。”李奇辉说,这是堂叔留在家里的惟一文字资料。从族谱上来看,李梅羹是独生子,但李梅羹的父亲有兄弟三个,李梅羹的堂兄弟有8个之多。李奇辉告诉记者,李梅羹到北京后,曾给家里写过几封信,用的都是“赤心”这个名字。“可以想见,他到北京没有多久,就下定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了。”

    李奇辉介绍说,他对堂叔最早的印象是大约7岁时,有一次,大伯李竣成(李梅羹的堂弟)带他去看电影。回家路上,大伯对他说:“你要像梅羹叔叔那样勤奋读书,长大了做一个有出息的人。”李奇辉告诉记者,据大伯讲,李梅羹很小的时候就耐得住寂寞。上学后,他放学回家,主要的事情就是躲在家里看书。有时候,看书看得累了,他宁愿在房子里打袜子底也不出去找同伴们玩。

    要父亲多送家族子弟读书

    由于当时通讯不畅,李梅羹到北京后到底在做什么,李家人也不是很清楚。李奇辉的父亲、今年69岁的李丙秋(李梅羹的堂弟)也有一些相关的记忆,“我父亲曾和我说起过,李梅羹到北京后,两次写信给伯父(李梅羹的父亲),要伯父少留田地,多送子孙读书。”李丙秋告诉记者,那个时候,李家在当地也算是豪门:“在永和、达浒都有地,光水田就有500多亩。”李梅羹的父亲在收到儿子的信后,“卖了很多地,将钱拿出来送堂侄堂孙们求学。”

    毛主席曾给他写过两封信

    据史料记载,思想进步的李梅羹读大学时非常活跃,他当时也是中共北京区委领导人之一,1925年赴莫斯科学习,曾担任中共六大的翻译组组长,1929年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要职。颇具传奇色彩的是,1933年,李梅羹曾经营救过同为浏阳籍早期共产党员之一的罗章龙。1933年春,罗章龙潜回上海。孰料刚刚踏上苏州河畔,就遭不测,被捕入狱。幸有李梅羹多方奔走,出面营救,羁狱经年方得脱身。

    李家人还告诉记者,李梅羹很早就认识毛泽东,并与他颇有交情。据李丙秋介绍,当年李家曾经保留了毛泽东写给李梅羹的两封亲笔信。李梅羹去世后,他的朋友也曾寄给李家一个大箱子,里面全部是李梅羹的遗物,但由于历史原因,李家没能将这些东西保留下来,而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得不将其付之一炬。这也给李家人留下了不小的遗憾。

    李家族谱记载,李梅羹1934年病逝。李丙秋说,李梅羹病逝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,让人扼腕。1931年,受王明“左”倾路线的排斥和打击,李梅羹被劝“回乡养病”。因家贫,被时任广西师专校长的好友杨东莼邀去治病、译书。李梅羹的爷爷是一名郎中,他知道李梅羹得病后爱孙心切,根据别人对病情的描述开了一个药方,送到广西给李梅羹治病。但李梅羹吃了这个药后,病情反而加重了。后来有人看了药方后,认为其中有一味药虽然是对症良药,但不该在天热时使用,如果使用了,不但不能治病,反而对病人身体有害。而李梅羹服用的药方中,刚好有这味药。1934年8月12日,李梅羹逝世,年仅33岁。

    较早翻译德文版《共产党宣言》

    李奇辉说,李家人对于李梅羹的事迹一直都不太了解。通过记者的联系,李家人一起翻阅了浏阳县志,其中有一段关于李梅羹生平的介绍。1918年,李梅羹考入北京医专,后转入北京大学德文系学习。参加过五四运动,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,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。曾翻译过德文版《共产党宣言》、《资本论》,并油印发行过。1921年8月参加中共北京地委的领导工作,曾参与组织长辛店、唐山等地的工人运动。1925年受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,1926年回国后,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翻译室主任。1928年6月参加中共六大筹备工作,任大会德文翻译组组长。

    关于第一个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全译本的作者,现在党史界公认为是浙江义乌人陈望道。那么,李梅羹在中国较早翻译德文版《共产党宣言》之说又从何而来?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夏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陈望道是第一个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全译本的中国人,这毋庸置疑。不过,有很多建党早期人物回忆,李梅羹在1920年春根据德文版翻译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的中文版,推出了油印本,而陈望道根据英、日文版翻译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中译铅印本,是在1920年8月推出的。所以,李梅羹应该是较早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的人。

    李丙秋告诉记者,据伯父(李梅羹的父亲)讲,李梅羹自小就很执著,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干到底,“九头牛都拉不回”。从李梅羹的经历来看,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志士在青年时期就选择了共产主义,并一直在为他的理想而奋斗。虽然受到打击和排斥,但从来没有向家人抱怨过。

    【访李梅羹之子李慰严】

父亲精神激励我积极为民鼓与呼

    昨晚,记者费尽周折,终于联系上了李梅羹的儿子——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李慰严。李老说,他出生才11天,父亲李梅羹就去世了,他的母亲也于1949年4月去世。由于当时还没有解放,母亲很少对他讲父亲的事。直到解放后,他才隐约知道父亲是一名早期共产党员。后来,朱务善、杨东莼、罗章龙等早期共产党员都通过书信向他介绍了父亲的事迹。

    “知道父亲的事迹后,我就一直以继承父亲遗志、做革命的继承人为责任。”李老说,他曾经担任过两届陕西省人大代表、四届西安市政协委员。在此期间,他曾经写过100多件建议与提案,大多是关于加强司法公正、国企改革保护弱势群众利益等事关民生民本的。并且,他多次参与司法案件的监督,纠正了10多起不公平的案件。“我想,父亲地下有灵,也会支持我这么做的。”他说。

 
Copyright?2010智雅翻译       沪ICP备102147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