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手语翻译发展缓慢 让“指尖的路”因爱无碍 |
天津北方网讯:作为全国首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,我们看到天津市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有了缘石坡道、盲道等无障碍设施,使得残障人士脚下的路更加平坦、顺畅。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作为残疾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——听力、语言障碍残疾人,他们“指尖的路”并不好走。
塘沽一家医院日前收治了一位年逾八旬的特殊病人。他不识字、听不见、说不出,是位只会手语的聋人残疾人,医生们根本无法与之正常交流。情急之下,医院求助天津市聋人协会,在协会及媒体的帮助下,找到了手语翻译,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。 据了解,目前本市共有听力、语言障碍残疾人15万人,在日常生活中,他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手语,而本市绝大多数医院、超市、银行等公共服务场所,均未配备手语翻译。2007年,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外发布了一批新职业,“手语译员”从此进入“三百六十行”之中。4年过去了,“手语译员”职业化进程仍然较为缓慢,至今本市职业手语译员仍寥寥无几。 据市聋人协会介绍,聋人残疾人的交际圈通常较小,长期交往对象很少有健听朋友,最主要的障碍来自沟通困难。目前,本市懂得手语的人群主要是聋校老师、聋人近亲属以及少数在聋人集中的福利企业工作的健听人士,人数微乎其微。由于沟通存在实质性的障碍,很多聋人残疾人在就业、就医、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难。一位从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毕业的聋人在给记者的邮件中写道:“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,很多聋人残疾人都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大学毕业后,我多次想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,但是没有一个培训班是适合聋人的,如果有一个手语翻译为我们服务,我们的生存质量和能力水平将会大幅提升。” 据了解,目前,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职业化手语翻译的服务体系,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架起了聋人与健听人群沟通的桥梁,更在紧急救援、司法审判、医疗、行政介入等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据了解,手语翻译在本市刚刚起步,人员数量少且绝大部分是兼职,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员极为匮乏,难以满足市场需求。为尽快打通聋人与健听人士的沟通障碍,市残联和聋校每年都举办手语培训班,培训对象由一般性推广培训向行业性培训拓展,此外,少数师范类高等院校也将手语设为公共选修课。 随着残疾人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提高,很多聋人希望本市尽快建立手语职业化服务平台,真正形成无障碍交流的人文环境。 |
|